TIME: 2015-08-19 21:56:41
10月15日,由阿里巴巴集团主办的首届“互联网+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峰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以《当互联网遇到中国传统文化:新形态、新机遇、新平台》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互联网到底把传统文化“怎么了”?
当今,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在互联网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西沐:可以不夸张地说,在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建构之上,正在改变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态,为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发展的新大门,迎来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更多新的发展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建构起了最适宜传统文化资源价值发现与跨界融合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们讲,互联网让传统文化焕发了青春。
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背景与机制中,面对的发展优势与发展前景几乎是全新的;我们面对的发展机遇,也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的;尤其是面对与传统文化发展不一样的战略路径,更是越来越具创造性与挑战性。特别是“互联网+”与“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资源在传承生发、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创新及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亟需在国际与国内、世界与民族,以及政府政策、市场机制、互联网机制与文化内在发展规律中找到切合点,需要有新的理念与前沿实践的创新。特别是,在新常态下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取向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文化产业及其新形态迅猛发展,市场、产业及其产业金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互联网+”、“文化+”之后的“+金融”的深化发展,在“市场+互联网”融合机制下,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发展优势中的发展路径,这已经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西沐:在互联网机制日益深化发展的今天,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最为丰厚的民族财富,更是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的认知这样深刻。
在传统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下,首先,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财富,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最为独特、最为丰厚的民族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问题需要被重新激活,并作出更深层次、更系统的挖掘,这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根基。
其次,传统文化资源是战略资源,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一是促成了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的根本改变;二是从要素投入、成本到资源控制效率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经济和环境等许多方面,已经达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极限状态。而改变这种状况无非我们有两个方面要进行转型:一个就是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变,另一个就是必须要寻找新的发展领域和新的发展资源。关于新的发展方式大家讨论的比较多,而新的发展领域和新的发展资源的问题,目前主要是,互联网、一带一路战略架构下的全球化及文化产业都是新的发展领域;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而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是最具价值与效率的新的发展资源,并且在新常态下,是战略性资源。
第三,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抓手与突破口。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民间艺术基础上的非遗文化资源,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突破口。用最具民族特色的内容资源,用更加国际化的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说是在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积极探寻中国文化源流的资源与智慧,用共识与易于接受的语言,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选择,非遗资源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战略突破口。 可以这样说,正是互联网进一步提升并落实了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为什么说互联网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再发掘提供新的平台?
西沐:文化资源价值是通过发现来认知、架构来实现的。文化价值的发现经历了小农经济时期的封闭式的交易式发现、市场经济式的区域性发现,再到今天互联网机制下的开放性共享式发现,经历了由点、到面、再到立体发现机制的进化发展过程,可以说,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架构,为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价值发现的最具效率的新平台。
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之所以需要互联网新平台,是源于文化资源有其独特的特质。这种特质首先体现在传统文化资源是区别于物理资源的另类资源,表现在资源的非标准化特性与资源的系统可复用性。资源的非标准化使其价值很难简单计量,需要不断发现;资源的系统可复用性使得资源大多有越使用越多、越消费越丰富,以及资源内涵越被开发越丰富,开发得越系统、越深入、越全面、越持久,其价值也就越大。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构成与发现,远不同于已有产业资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认知。
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架构使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价值发现有了新的平台、视角、方式与方法,并且能够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价值最大化。可以说,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架构,正在不断成为传统文化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助推器,日益成为传统文化资源价值新发现的动力源泉。
“互联网+”与“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哪些新的发展形态与机遇?
西沐:以前我们反复强调,要把 “互联网+” 理解为一种机制与平台架构,它带给传统文化的,要重点关注下面三个方面:
1.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其规模与影响提升快,已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中占有的份额快速提升,这是基础。
2.互联网正在快速、有力地改变着现有产业经济的发展业态与发展趋势,并催生出大量的新生业态。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的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这是根本。
3.互联网是一种机制,它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及生存方式的同时,正在成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存在又决定互联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更为深刻的变化,这是关键。
同样,我们在理解“文化+”的时候,它带给传统文化发展的,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2.文化资源、文化创意及文化产业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最具融合能力的产业要素,它不仅融合产生新的业态,更为重要的是,它与传统产业发展融合的潜力巨大,产业整合能力较强。
3.文化因素已越来越成为各种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文化消费或因素正在引领新一轮消费转型的到来。同时,文化消费也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与组成部分。
4.“文化+”让文化的多元化、多极化的生态化生存问题,上升为一个产业问题。从内容生产、产业组织与体系、传播与消费等,产业发展的拉动已成为重要动力之一。
通过以上对“互联网+”与“文化+”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存在都是以互联网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基础,强调“互联网+”与“文化+”首先是一种机制,其次是一种平台架构,利用平台机制整合资源,跨界融合,生发新的业态,迅速提升产业的整合与发展能力。为此,在这种融合机制下,传统文化及其新业态的生发过程中,我们已摸索出了一个基本的发展架构的取向,这一架构的取向我们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a)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必须紧密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及其产业技术,特别是面对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处理与管理技术融合,以及大数据、云服务与移动终端的进步所可能带来的、因为传统文化及其产业技术跃升产生的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b)传统文化及其产业必须发展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业态,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金融,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发展的进程、水平与能力。
(c)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必须做实产业基础,必须做牢产业支撑与服务体系。没有稳定的市场体系与产业主体,没有传统文化及其产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政策、人才等产业支撑服务体系,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就会流于口号。
(d)传统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前提是需求导向,核心是培育、挖掘与满足消费需求,培育与发展传统的消费能力。
(e)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文化立场,要从两头整合资源,吸取力量:一是向传统文化回溯,特别是向民间艺术学习;二是要面向世界,要有国际化的视野。
有一点我们应明白,那就是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它不一定是我们的明天;同样,在今天,如果要走向文化复古,也一定是行不通的死路。
在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架构上,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西沐:一是要解决认识问题。要把传统文化发展置于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架构之上,要立体地认知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律,不能把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淆起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尤其是不能把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对立起来。当下,关于传统文化及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甚或是错误的认识,不少是由于对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的内在规律与趋势认识不深、把握不准所造成的,可以说,对传统文化及其产业内在规律的认知,还刚刚开始。
二是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的社会需求巨大,但有效路径及其选择能力有限;传统文化及其产业业态不断展开,但深化进展不快,产业规模不足。近几年,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的业态虽然生发较快,但大多由于相应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新产业业态的规模普遍偏小,发展的后劲不足。首先是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的状况与国家文化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文化金融的发展急需取得重大突破;其次,与近百万亿这一庞大的信贷资产规模,甚至是理财产品20万亿元的规模相比,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规模都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称。
三是传统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严重,传统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路径偏差明显。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研究与前沿实践由下而上在努力推进,但缺少落地的体制与政策创新支撑,探索滞后。路径依赖一方面虽然很多是源于文化体系的服务惯性问题,但另一方面,更是有对新路径风险识别方面的能力不足等原因所造成的。当下,所谓穿新鞋走老路,路径依赖严重的问题,需要市场与产业的创新,更需要体制与政策对创新的支撑。既要重视政府财政创新的支撑,又要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是战略规划研究与顶层设计滞后,发展项目趋同化竞争普遍,低层次重复建设严重。就以文化数字化工程项目来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规范与标准,我们进行的大量文化数字工程(如各种智能图书馆、博物馆等)基本上都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一旦要统一接入云服务平台,以前我们大规模投入的这一类项目,几乎都要推倒重来,这样造成的浪费与危害可想而知。
另外,在互联网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型定位非常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要从建文化、管文化,向服务文化转变。而这种服务的实现,更应依靠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方式与方法。
在“市场+互联网”融合机制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哪些战略路径?
西沐: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完善、深化市场机制,即就是要在国家政策效应的推动下,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支付等信息技术在文化发展及其产业领域的运用,发挥互联网机制有着开放、包容、简便和高效的特质,充分发挥“市场+互联网”的融合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与寻找新机制、政府意志与民意融合的接口。
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架构的作用,在深刻认识与把握传统文化及产业价值链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同时,沿着传统文化发展的价值建构、价值发现、价值管理、价值实现、价值转移这一价值链条,建构传播交流机制。为传统文化大众化的进程打开窗口,也为非遗普及及优秀非遗艺术进行社会美育开拓了一条重要路径。落实消费是最好的传播与学习的理念。在传统文化产品的交易消费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艺术普及与美育的过程,在交易中传播,在交易中消费,在生活中消费与使用,在使用中体验,是最好的无言的普及与美育。
二是推进以资源的整合、挖掘与价值发现、价值实现为主线的文化资源的资产化、产权化、金融化及证券化(大众化)的过程。其突破口就是基于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积极建构以传统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发展的平台化体系,进一步对接金融及产业支撑体系,整合资本市场的资源,为市场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互联网条件下越来越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新业态发展,产业链的完善与全球化整合,即就是依托产业链的重塑,在全球平台上去配置与整合资源。而这一取向的难点是如何认知与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化产业体系的创新与再造过程,在国际文化产业链重塑与再造过程中把握机遇,找准定位,摆脱产业链竞争中的低端状态。突破口就是围绕传统文化资源,建立在国际化语境下的本土化的创意、生产、流通、消费的产业格局。特别是围绕价值建构,发展不同层次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的建设。
四是突出“市场+互联网”融合机制,基于新的科技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体验、产品与工艺,新的交易形式,新的产业路径及新的产业形态,传统文化及其产业可以说是未来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新科技融合发展的领域。主要的难点是如何找到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法与路径,特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与管理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创意、生产、流通与消费资源的新融合与新配置,提升产业水平与效率。突破口有两个:一个是基于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另一个是基于传统文化及其产业科技与其它产业业态的新融合与新发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六成用户青睐移动支付